专家热议钢铁业高质量发展:以绿色化、智能化为导向推动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2022-12-16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2月15日电 (记者杜燕飞)近日,在“科技赋能 卓越运营 钢铁新征程”为主题的2022(第十一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上,与会嘉宾认为,要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依靠科技创新,以绿色化、智能化为导向,推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张晓刚表示,钢铁工业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脊梁作用。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是打造钢铁强国的基础,技术贡献度是体现钢铁强国的关键要素之一,要以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和成熟技术推广应用为着力点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

“为实现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将‘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转为‘内涵型’增长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要加快推进钢铁企业卓越运营体系建设,通过加强成本体系管控,深度挖潜对标,精准靶向提效,激发钢铁企业经营活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张晓刚说。

“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在环境生态、产业和能源结构、工艺流程、质量品牌、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应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着力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认为,要通过政策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数字化转型赋能;优化钢铁布局,鼓励短流程工艺;同步推进节能与降碳;用全生命周期理论研发产品;研究推进氢能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变革。其中,推进新型结构材料和氢能应用,在助力我国钢铁行业增强产业链韧性、实现“双碳”目标中起到重要作用,应建立低成本、大规模、绿色经济氢体系。

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看来,解开减碳与增长两难、实现减碳与增长双赢的钥匙,是创新驱动的绿色技术替代和减碳成本下降。

“创新型‘碳替减’是指依托绿色技术替代来相对减少碳排放,是在减碳的同时实现增长,把二者的冲突关系转化为协同关系。增量部分的‘碳替减’可以减低全局碳排放强度,存量部分的‘碳替减’则可降低全局碳排放总量,创新型‘碳替减’是实现碳排放‘双控’的重要抓手。”刘世锦表示,创新型减碳实施须构建三支柱体系:一是建立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创新型“碳替减”市场,二是形成区域自主减排责任体系,三是加快碳核算、碳账户为重点的绿色微观基础制度建设。

基于我国钢铁行业“双碳”目标实现路径和现有流程结构,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王新江认为,应用短流程可减少75%的能源、90%的原料消耗、86%的空气污染、40%的用水、97%的采矿废弃物,应进一步优化钢铁布局,鼓励短流程工艺。

针对科学发展短流程炼钢,王新江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产能置换政策;二是加强废钢行业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建立电炉短流程钢铁厂的准入标准,规范新建和老厂改造;四是设立科技创新专项推动电炉短流程绿色化及智能化;五是深化电力体系改革,以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

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海风分认为,当前,国际钢铁工业朝着绿色化(包括“脱碳化”在内)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对于我国钢铁工业而言,绿色化、智能化和产品品牌化将引导我国钢铁工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要以良好的市场生产经营秩序为基础,牢牢把握资源保障和产品质量两大产业链关键环节,以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兼并重组、资源能源循环利用以及标准认证,全面提升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水平。”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表示,要围绕更高性能、更低成本、更高质量、更好使用、更易加工、更加绿色的钢铁新产品、新技术发展方向,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范铁军认为,钢铁业脱碳是技术革命问题,需要通过推进高炉-转炉长流程向电炉短流程发展,加大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研发、示范及应用,以及突破氢冶金等先进低碳冶金技术推动行业走向脱碳发展。企业还可以通过智能生产和智能管控,实现核心工序精准控制和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


返回
" class="hidden">张家界赶集网